传统的考试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对各班级和学科进行考核评价,因此必然要求建立新的考试评价机制,进行学科增量评价。首先确定学生初始成绩:学生初始成绩需要将各学科多次考试成绩汇总后按各次考试占一定比例合成,以此得到每一位学生各个学科的较终成绩。在计算较终取值时,可以根据试卷的难易度、各学科学生的发展等各种因素确定各次考试的比重。采用的成绩数据次数越多,各次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则越轻,则可以有效规避学生因为某次考试发挥失常等因素所造成的成绩波动,因而使较终成绩取值更加贴近于学生真实状态。每一位学生的较终取值成绩赋予分班后的任教教师作为其初始成绩。初始成绩确定后可通过学科增量评价方式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关心到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变化。增量评价方式**次增量评价、等级增量评价、目标描述性增量评价等。
增量分析与量化评比将所有班级置于相同的水平线上,便于班级之间的比较。各班学生基础不均衡的情况下,每次考试结束后,各个班级,尤其是选科完全不同的班级之间,成绩难以有效进行比较。量化考核有效地弥补了这个问题,将所有班级的成绩以学生排名为单位进行比较,科学有效地体现了班级之间的差距。
科学的比较方式也有利于班级之间的良性竞争,进而推动整个年级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对于班主任老师而言,将学生的成绩自初一入校进行统计,动态追踪,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优势、劣势进行更准确地掌握,抓住边缘学生,有针对性地培优补弱,因材施教。有学生基础成绩作为反馈,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学生的优势、劣势,看出学生在学习方面今后的提升空间。
对于学生而言,明确个人成绩的排名,对于个人在年级、地区、全省的排名位置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